隨著人類對自然結構的破壞,人類的生存環境受到很大的影響,自然災害多有發生,二零零八年汶川地震帶來的災害仍舊是歷歷在目,我國的建筑行業也更加的重視建筑中的抗震設計,本文針對建筑結構設計中的抗震設計展開研究,從而提出建設性的建議,以供相關的建筑企業參考。
關鍵詞:建筑結構;整體設計;抗震設計;研究分析
引言:每年,全球都會發生大約五十多萬次的地震災害,地震災害雖然是自然災害的一種,但是其破壞力是巨大的,地震災害的發生嚴重的影響我國經濟的發展,同時會威脅到我國人民的生命健康,在房屋的建造過程中,不能缺少抗震設計,通過設計可以更大程度的保護居民的安全,同時能夠預防地震,相應的減少地震帶來的損失。
一、抗震設計的重要性
地球中存在多種多樣的自然災害,其中的地震災害造成的危害是最大的,一旦發生地震就會造成生命的損失和財產的損失,地震災區的建筑物通常會受到嚴重的損害,在人類的發展史上已經發生過很多次的地震災害,在中國也發生過很多次的地震災害,其中比較大型的地震災害當屬上個世紀的唐山大地震和二零零八年的汶川地震,這兩場地震對中國人民造成了極大的傷害,在經濟上也造成了很大程度的損失。我國對于抗震設計有著基本的原則,首先是遇到小程度的地震,建筑物不會損壞,遇到中等程度的地震,建筑物可以修復,遇到大型的地震,建筑物可以不倒。按照這一原則開展的抗震設計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果,建筑的抗震性能能夠得到提高,這樣就可以很好的保護人們的生命財產安全[1]。
二、抗震設計面臨的問題
(一) 建筑高度的問題
在我國的房屋的建設工作中還存在著大量的問題,隨著人口的大量增加,我國的建筑物大多以高層建筑為主,對于高層建筑的鋼筋混凝土有著一定的標準要求,對于建筑的高度有著統一的要求。但是有些開發商為了追求利益全然不顧要求,修建超高的建筑,一旦發生地震,這些建筑物的抵抗力就會大大的降低,地震帶來的震蕩可能會使建筑物變形,甚至是出現倒塌的現象,即便是經過地震沒有很大的影響,其基本的抗震能力也會進一步降低,建筑物必須重新構建內部結構。
(二)建筑位置問題
我國是人口大國,而且人口的數量仍舊在不斷的增加,但是我國可實際應用的土地面積是有限的,相關建筑的開發商可能不會考慮建筑的地點是否適合建造房屋,對地理位置不能夠進行合理的選擇,開發商的焦點仍舊是眼前的利益。
在我國的建筑原則當中,對高層建筑的建設地點也有一定的要求,建筑的地點需要具備開闊的基本性能,地理位置一定要平坦,對環境和土體也有一定的要求,土體必須堅實,河流附近和山坡邊緣都不是合適的建筑地帶,在選擇地址的時候應該考察泥石流發生的可能性和其他自然災害發生的可能性,盡量避免在類似的地帶建造房屋,對于地震活躍的地帶和大陸板塊的銜接地帶都應該避免建造房屋,這樣可以減少地震災害帶來的影響。
(三) 建筑材料問題
建筑的選材關系到建筑的質量,對于地震頻發的地區,其建筑材料的選擇更加有嚴格的要求,在我國的建筑過程中,其建筑的結構主要應用鋼筋和混凝土,并且依據建筑的位移量作為施工的參考依據,這種類型的建筑強度不夠,很容易發生變形,一旦發生側移就會帶動更大程度的位移,建筑結構中的鋼框架一旦發生位移就會造成建筑結構的負載增加,相應的抗震性能就會減弱,應該改善建筑應用到的材料,適當的完善伸臂的結構。
三、強化抗震設計的建議措施
(一)抗震設計的注意點
1.選擇合適的建筑場所
抗震設計不能夠合適建筑場地的選擇,這也是建筑結構設計中的第一項工作,相關的設計人員可以按照規定的要求去選擇建筑的場所,盡量的選擇開闊平整的地帶,施工現場的圖紙應該具有一定的厚度和密實性,土質的密度應該滿足建筑的承載力,注意場地的選擇可以幫助建筑的結構性能更加的有保障。
2.加強結構的選擇
在建筑的結構設計當中,不可缺少的就是抗震結構的選擇,建筑在開展之前應該制定詳細的結構方案,通過應用最佳的抗震結構方案可以有效的降低建筑發生結構變形的概率,在對抗震結構進行嚴格的選擇時,應該遵守以下幾點原則,首先,建筑結構需要專業的設計人員,設計者應該對抗震的結構進行前期分析,結合相關的資料計算出相關結構的強度和剛度,這樣可以綜合的考慮建筑結構的抗震性能;其次,建筑的結構應該具有良好的承載能力,其變性能力要符合基本的標準;最后,鋼筋的重力分布能力要符合標準[2]。
(二)防震縫的設計
在預防地震的基礎原則上展開抗震結構的設計,對于一些沒有符合標準要求的建筑,應該在一定的地點設置相關的防震縫,利用防震縫可以有效的分解建筑的內部結構,使得建筑內部結構呈現出獨立的單元,縫隙的兩側應該預留出合適的寬度,這樣可以使得防震縫同上層建筑物分開,當地震發生時,防震縫可以很好的減緩地震帶來的波動程度,建筑的某一單元受到損害不會影響到其他部分。
(三)墻體的設計
在內部結構的設計過程中,一旦發生地震,受到影響最大的就是建筑物的墻體,墻體經過地震的侵襲很容易產生裂縫,嚴重的化就會產生倒塌的現象,因此,墻體的設計是至關重要的,應該這對墻體結構展開單獨的設計,墻體的縱向設計和橫向設計應該符合抗震性能的基本要求。
在總體設計和規劃的過程中,應該進行細致化的設計,其中,墻體的橫向設計應該以均勻為基礎,當地震來襲時,墻體不會發生橫向位移。對于墻體的縱向設計而言,當強大的地震來襲時,墻體不會發生豎向的裂痕,縱向設計同橫向設計的結合可以有效的減少地震帶來的傷害,而且,能夠有足夠的承載力。一般情況下,建筑的強度主要受墻體數量的影響,假如墻體量沒有達到要求,建筑的結構空間就會產生隔斷,建筑的強度自然無法得到保障,相應的,建筑結構的抗震能力也就相對的減小,因此,墻體的設計和分布對于抗震設計而言具有關鍵性的作用[3]。
(四)屋頂的設計
對于現代房屋而言,其建設的質量越好,建筑的結構穩定性也就越強,當發生地震時,其受到的影響也就越小,人們受到的生命財產損失也就越小,為了能夠增強建筑的穩定性,應該在整體的設計中減輕結構的重量,例如屋頂的建設可以既能符合標準,同時能夠減輕重量,適當的減輕屋頂的重量可以減小整體建筑的重量。
一旦地震來襲,較輕的屋頂可以避免對墻體和整體的結構造成破壞。在屋頂的實際建設過程中,應該減小屋頂的高度,選擇牢固性強且重量較輕的材料進行施工建設,而且屋頂不應該增加附屬性的設計,避免給屋頂造成不必要的重量壓力,如果建筑物的比例增大,其結構穩定性就會受到嚴重的影響,其抗震性能也會相應的減弱。
結論:總結而言,我國對于地震災害的預測技術還沒有達到成熟的程度,在很大程度上不能夠提前預測地震災害的發生,因此,我國對于建筑結構的設計要求越來越高,應用抗震技術可以加強建筑結構的強度和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