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會老,其實建筑也一樣。說起杭州主城區成片規劃的居民住宅小區,朝暉大抵是最早的那一批。
朝暉一區,靠近花明弄和朝暉幼兒園的39幢、40幢,墻面斑駁,磚瓦泛黃。
“突突突,突突突……”那是施工隊開始動工了,作為C級危房,就在幾天前,朝暉一區39、40幢正式啟動危舊房加固修繕工程。
罩上“鐵布衫”、打上“定海神針”
給危房解危
“這里最初是杭州棉紡局的員工宿舍,都是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建造的。后來房改房買進,有些房子又經市場買賣,人員就雜亂起來。”朝暉一區39幢、40幢所在黎園社區項主任透露,兩幢樓共計有70戶居民,每一戶差不多都在70方左右。“都是磚混結構的房子,年歲久了房子老化嚴重,有的居民家里一戳墻壁,墻上那層砂漿就跟粉末似地嘩嘩嘩往下掉。伴隨而來的還有墻體開裂的情況。”
經過鑒定,39幢、40幢最終被評定為C級危房,而致危的主要原因就是房屋墻體砂漿強度太低。建設部門給出的解危方案,最主要的就是要對建筑墻體進行加固。
“我們會把原來建筑的砂漿層全部剝離,然后在墻體內外覆上鋼筋網,再灌以新拌的水泥砂漿,墻體承載力將遠遠超出以前的強度。”下城區住建局房產監察大隊副大隊長方仁杰形容這個技術,就像給老房子罩上一件“鐵布衫”。
完成房屋裝修評估、簽署搬遷加固協議、騰房后,兩幢危房的解危工程已經動工,預計3個月后,解危工程將完工。“借著這個機會我們還會同時對房子局部雨污水管及房屋內部埋線重新施工,相信居民們回來一定會有面目一新的感覺。”方隊長表示。
錢江晚報記者了解到,朝暉一區39、40幢的加固費用將由政府承擔,業主只需自行解決改造期間的住宿問題。
▲朝暉一區39幢解危項目已經啟動。
其實,朝暉一到九區絕大部分都是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建造的房子。危舊房改造本身是一項政府為民辦實事的民心工程。根據《杭州市城市房屋使用安全管理條例》,房屋所有權人是房屋使用安全責任人,承擔房屋使用安全責任。危舊房整治工作要取得成功是政府、產權人共同參與、共同努力的結果,需要居民的全力支持和配合。現在朝暉九區17幢、朝暉二區28幢解危工程也已進場施工,朝暉二區9、10幢也即將啟動。
九區17幢、二區28幢都是C級危房,致危原因與解危方案都和朝暉一區39幢、40幢一致。
而朝暉二區9、10幢的致危原因,除了房屋墻體砂漿強度太低之外,還存在墻體傾斜的問題。傾斜率達10‰,已經超出了7‰的國家標準。
所以對這兩幢房屋的解危方案,除了給墻體罩上“鐵布衫”之外,還要通過給房屋打上“定海神針”來進行基礎加固。“我們會在這兩幢房屋的四周以及室內,往地下打入直徑20CM的混凝土錨桿樁,就像現在給建筑打樁一樣,來加強房屋的基礎強度。”方仁杰說。
拆復建解危朝暉九區24幢
預計年底完成主體建設
事實上,朝暉小區此前已有“危房治理改造”的先例。
那就是與朝暉二區39、40幢相隔不遠,曾經備受關注的朝暉九區24幢。
只是,與朝暉一區39、40幢等危房解危方式不同,朝暉九區24幢直接采用了“拆復建”方式。
作為老底子杭州鏈條廠宿舍樓,這個建于上世紀70年代初的5層樓房,曾是當時的“豪宅”代表,那時候的大部分杭州人還住著老平房。
然而隨著歲月的流逝,朝暉九區24幢卻已“疲態盡顯”。2016年11月,經鑒定升級為D級危房,傾斜率達25‰,幾乎是國家標準7‰的四倍,鑒定報告建議立即對房屋停止使用。
“最初我們是希望通過加固方案進行糾偏治理的,專家論證會也開了2次,但是房屋的傾斜度太大,實施加固方案有很大風險,施工時房屋有可能會出現倒塌。所以最終選擇了‘拆復建方案’。”方仁杰說。
按照“拆復建”要求,重建房屋要符合“不超過國有建設用地使用權屬證書、房屋權屬證書載明的用地面積和建筑面積,不改變原房屋用途,不突破原建筑占地面積和原建筑高度”的原則(簡稱“三不”原則)。
目前該項目樁基工程已經完成,預計12月底主體工程可全部完工。項目工程費用的80%由業主承擔。
新聞+
杭州已提前全面完成
城鎮危舊房治理改造三年行動計劃
截至今年6月14日,杭州市已完成城鎮危舊房治理改造1355幢、86.71萬平方米,提前全面完成城鎮危舊房治理改造三年行動計劃。
而危房產生是一個動態的過程,在提前完成三年行動計劃的同時,杭州將不斷完善房屋安全長效管理機制。目前,市住保房管局已組織各區縣(市)開展城鎮新增危房的排查工作,并將對新增危房進行及時處理。